引言:病毒式传播的定义、演变与多重含义
嘿,各位弄潮儿们,咱们之前聊了“流量密码”这事儿,是不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别光顾着激动,今天咱们要继续深挖,看看这“病毒式传播”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要说这“病毒式传播”,可不是光靠数据说话的,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一种你突然发现,诶?怎么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件事儿?那种铺天盖地、瞬间引爆的共鸣感,才是真正的“病毒式传播”!就像UVA的文章里提到的,一个UVA的Instagram帖子,随便一发就能收割260万的浏览量,这速度,简直skr!
当然,这“病毒式传播”可不是单行道,同一段内容,不同的人解读起来,那可是千差万别!弗吉尼亚大学(2025USNews美国大学排名:24)的媒体研究教授Kevin Driscoll就说了,病毒式内容具有“多重解读性”(polysemy)。啥意思?就是说,同样的东西,你觉得是A,我觉得是B,他觉得是C,各花入各眼,各有各的理解。
就拿健身网红Ashton Hall的视频来说吧,有人觉得他很古怪,有人觉得他很励志,还有人看到了视频里隐藏的经济元素(品牌植入),以及对男性气概和黑人形象的呈现。Driscoll教授这波分析,简直绝绝子,直接点出了“病毒式传播”背后复杂的多重含义!
这就像咱们平时刷短视频,看到一个搞笑段子,你可能觉得get到了精髓,哈哈大笑;但你的老爸老妈可能一脸懵逼,完全get不到笑点。这就是因为咱们的视角、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都不一样,对内容的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想要玩转“病毒式传播”,光有创意还不够,还得摸清不同圈层、不同人群的喜好,才能真正戳中他们的G点,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你转发、点赞、评论,最终实现“病毒式”的裂变传播!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水更深了?别怕,跟着潮流小编,咱们一起探索,下一个“病毒式传播”的弄潮儿,没准就是你!
社交媒体平台与算法:病毒式传播的双刃剑
接下来,咱们就得聊聊社交媒体这玩意儿,它在“病毒式传播”里,绝对是C位出道!没有社交媒体,再好的内容也只能孤芳自赏,有了它,才能像病毒一样,咻咻咻地扩散开来!但是,社交媒体这玩意儿,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上天,用不好就emo了。
为啥这么说?因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算法!这些算法就像幕后推手,决定了哪些内容能被更多人看到,哪些内容会被默默雪藏。这就涉及到Section 230法案了,这个法案赋予了社交媒体公司一定的责任豁免权,让他们可以不对用户发布的内容承担全部责任。
这听起来好像挺好,但问题也来了!Ash Center的评论就指出,Section 230实际上允许了科技公司放大某些声音,同时压制另一些声音。算法就像一个无形的过滤器,它会根据你的喜好、习惯,给你推送你喜欢看的内容,让你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更可怕的是,有些算法为了追求更高的用户参与度,会故意推送一些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甚至是有害的内容,以此来吸引眼球,增加用户粘性。这种算法驱动的病毒式传播,简直是网络暴力的温床,谣言和虚假信息也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想想都觉得太上头了!
对比一下,像Wikipedia和公共图书馆这样的机构,它们提供的更多是直接交流的平台,而不是通过算法来优化参与度。在Wikipedia上,你可以自由地查找信息,了解不同的观点;在图书馆里,你可以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思考问题。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你却很容易被算法牵着鼻子走,被各种信息轰炸,最终迷失自我。
举个例子,一个关于疫苗的谣言,可能因为算法的放大,迅速传播开来,导致很多人对疫苗产生误解,甚至拒绝接种,这就会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再比如,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也往往是因为算法的推波助澜,导致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打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说,我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算法可能带来的危害。不能让算法成为操控我们思想的工具,更不能让它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帮凶!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从,不跟风,才能避免被“病毒式传播”所裹挟。
病毒式营销:策略、案例与经济影响
各位小主,接下来咱们要聊点干货,那就是“病毒式营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它背后可是有一整套策略和方法的!简单来说,病毒式营销就是想方设法让你的品牌或活动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开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Marketing91的文章里就提到了病毒式营销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触发、放大、感染和转化。
- 触发(Trigger):首先,你要找到能引起目标用户兴趣的点,也就是“触发器”。这个触发器可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一个有趣的挑战,或者是一个能引发共鸣的情感故事。
- 放大(Amplification):有了触发器之后,就要想办法把它放大,让更多人看到。这就要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的推广、话题的炒作、活动的参与等方式,让你的内容迅速传播开来。
- 感染(Infection):当你的内容被大量曝光后,就会开始“感染”用户。用户会因为你的内容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到传播中来,比如转发、评论、点赞等等。
- 转化(Conversion):最终,你的目标是把这些“感染”的用户转化为你的实际客户或支持者。这就要通过引导用户访问你的网站、购买你的产品、参与你的活动等方式,实现最终的转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品牌或活动实现病毒式传播呢?Marketing91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 捕捉注意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第一眼就抓住用户的眼球至关重要!你的标题要足够吸引人,你的图片要足够有冲击力,你的视频要足够有趣,才能让用户停下脚步,认真看看你在说什么。
- 吸引观众:光有注意力还不够,还要让观众对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就要了解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关心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喜好来定制你的内容。
- 激发情感:情感是最好的催化剂!如果你的内容能让用户产生共鸣、感动、快乐、愤怒等情感,他们就会更愿意分享你的内容,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情感。
- 简化信息:不要把你的信息搞得太复杂,要尽可能地简洁明了,让用户一眼就能看懂你在说什么。记住,用户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没人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 设定目标:在开始病毒式营销之前,一定要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是想提高品牌知名度?还是想增加产品销量?还是想推广某个活动?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 利用视觉效果:视觉效果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一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有趣的视频,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动用户的心。
- 发挥创造力:在这个千篇一律的时代,创意才是王道!只有你的内容足够独特、足够新颖,才能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引起用户的关注。
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几个成功的病毒式营销案例:
- Netflix:Netflix的病毒式营销策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推荐个性化的内容,让用户欲罢不能。他们还会制作一些高质量的原创剧集,引发用户的讨论和传播。
- Old Spice:Old Spice的“The Man 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 campaign绝对是病毒式营销的经典之作!这个广告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出人意料的情节,迅速走红网络,让Old Spice的品牌形象焕然一新。
- Dove:Dove的“Real Beauty Sketches” campaign则以其真实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女性的心。这个广告通过让女性描述自己,然后让艺术家根据描述画出画像,展现了女性对自身外貌的认知偏差,引发了人们对美的重新思考。
- Dollar Shave Club:Dollar Shave Club的“Our Blades Are F*ing Great” campaign则以其粗俗幽默的语言、简单直接的表达,赢得了年轻用户的喜爱。这个广告不仅让Dollar Shave Club的销量迅速增长,还颠覆了传统剃须刀市场的格局。
- 冰桶挑战:冰桶挑战是为了提高人们对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认知而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这个活动通过让参与者往自己头上浇冰水,然后邀请其他人接力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无数名人和普通用户的参与,为ALS的研究筹集了大量资金。
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病毒式传播,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 有创意:内容要足够独特、足够新颖,才能吸引用户的眼球。
- 有情感:内容要能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愿意分享你的内容。
- 易于传播:内容要足够简单、足够有趣,让用户可以轻松地理解和传播。
但是,病毒式营销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些缺点:
- 缺乏控制:一旦你的内容传播开来,你就很难控制它的走向。用户可能会对你的内容进行恶搞、篡改,甚至传播一些与你的品牌形象不符的信息。
- 负面反应:如果你的内容不符合用户的价值观,或者冒犯了某些群体,就可能会引发负面反应,损害你的品牌形象。
- 垃圾信息:有些病毒式营销活动会过度炒作,给用户带来骚扰,甚至被用户举报为垃圾信息。
总而言之,病毒式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你名利双收,用不好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所以,在进行病毒式营销之前,一定要认真评估你的风险,制定周密的计划,才能确保你的营销活动能够取得成功!
文化现象与社会影响:从“非常娇羞”到BookTok
各位小主,准备好迎接新一波的潮流冲击了吗?咱们这就来聊聊“非常娇羞”这个词,看看它如何在TikTok上火得一塌糊涂,又代表了啥文化现象!
话说,BBC News Pidgin报道了TikTok上的“非常娇羞”(very demure)风潮,这股风潮的起源,竟然是一位名叫Jools Lebron的 content creator。她在2024年8月5日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自己上班妆容,还配上了那句魔性的台词:“You see how I dey do my make up for work? Very demure, very mindful.”(看看我是怎么化我的上班妆的?非常娇羞,非常用心。)
谁能想到,这段视频瞬间爆红,播放量直接冲破3000万,Lebron的粉丝也暴涨到150万。紧接着,“very demure”这个词就火遍全网,相关话题的帖子超过了20万!就连Jenna Ortega、Lily Collins、Jennifer Lopez这些大明星也纷纷加入,玩起了“非常娇羞”的梗。
“Demure”这个词在牛津词典里的意思是“reserved, modest, and shy”(矜持的、端庄的、害羞的)。Lebron最初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低调的妆容,但后来,这个词的含义就被玩坏了,变成了各种反讽、恶搞的代名词。
为啥“非常娇羞”能火?Lebron自己也说了,灵感来源于她在零售业的工作经历:“I feel like demure na mindset. I bin dey craze and dey out of control, and den I find some demurity and wit dat come success.”(我觉得娇羞是一种心态。我曾经疯狂和失控,然后我找到了一些娇羞,并因此获得了成功。)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渴望找到一种平衡,一种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适应环境的方式。“非常娇羞”的流行,正是这种心态的一种体现,它代表了一种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自我的重新定义。
当然,TikTok的影响力可不止于此!TikTok发布的“Year on TikTok 2024”报告显示,这个平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化、商业和社会。
在文化方面,TikTok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各种各样的挑战、舞蹈、音乐、梗,都从TikTok上诞生,然后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商业方面,TikTok Shop正在重塑电商格局。通过将内容、产品发现和购买融为一体,TikTok Shop为品牌和商家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报告显示,美国TikTok Shop LIVE的月度直播场次几乎翻了三倍!Stormi Steele和Mandy Peña这两位商家,更是通过TikTok Shop LIVE实现了单场直播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和120万美元的惊人成绩!
在社会方面,BookTok(TikTok上的图书社区)正在改变文学格局。很多冷门书籍通过BookTok的推荐,重新走红,销量暴增。Keila Shaheen这样的自出版作者,也在BookTok上找到了自己的读者。就连Machado de Assis的经典作品《布拉斯·库巴斯的回忆录》也因为BookTok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TikTok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们也要警惕TikTok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成瘾、信息茧房、隐私泄露等等。只有理性地使用TikTok,才能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有益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操控我们的怪物。
所以,各位小主,在这个“病毒式传播”的时代,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从,不跟风,才能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病毒的演化与启示:从生物病毒到文化病毒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病毒本身,看看这些微小的生物是如何演化,并从中汲取对文化“病毒式传播”的启示。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深入研究了病毒蛋白质中内在无序性的演化。这些内在无序区域(IDRs)是蛋白质中灵活的部分,没有固定的三维结构。研究表明,病毒通过演化这种无序性,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利用有限的基因组资源,并最大化其功能和适应性。这就像是病毒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实现多种功能,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类比一下,文化领域的“病毒式传播”也常常利用类似的机制。那些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拥有多种解读方式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就像前面提到的“非常娇羞”,它最初的意思可能很单纯,但经过网友的恶搞和演绎,反而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适应了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此外,Britannica的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病毒的预防、疫苗和卫生措施,以及病毒起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文章指出,病毒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使得抗生素对其无效。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疫苗和卫生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的传播。这与我们对文化病毒的控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识别和抵制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有害内容的传播,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文化病毒的蔓延。
从生物病毒的传播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适应性、感染性和传播速度是其成功的关键。而文化病毒式传播也同样如此。那些能够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引发情感共鸣、易于传播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实现病毒式的扩散。理解病毒的演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文化病毒式传播,既能促进有益信息的传播,又能有效地抵制有害信息的扩散。
然而,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病毒式传播”也并非总是与积极的趋势相关。新加坡的青年们正在拥抱一种“减少消费”的生活方式,这可以被视为“病毒式传播”的一种反向趋势。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他们开始反思过度消费的危害,转而追求更可持续、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对过度消费的反思,也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这表明,人们对“病毒式传播”的思考和抵制也在不断进化,开始追求更有意义、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种反向的“病毒式传播”,或许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资料:
【独家稿件声明】本文为美国续航教育(Forward Pathway LLC,官网地址:www.forwardpathway.com)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美国续航教育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美国续航教育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同时在中国上海和深圳设有续航教育分部。续航教育自201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研究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发展与趋势,提供最专业的美国留学一站式服务,获得美国国际招生协会AIRC及国际教育顾问委员会ICEF的双重认证。
觉得有用的话就评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