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继当代艺术家Daniel Arsham、LV艺术总监Virgil Abloh入驻小红书后,知名华裔艺术家James Jean也入驻小红书了。

相信对潮流艺术非常关注的大家对这位艺术家也不会感到陌生,James Jean曾为蝙蝠侠等DC漫画英雄绘制封面,为《水形物语》《银翼杀手2049》等电影创作海报,为Prada等一线品牌做设计,在去年还与OPPO合作打造限定手机。


James Jean风格独特,他擅长将东方水墨画和美式插画融合起来,作品色彩鲜艳丰富,笔触细腻,给人一种浪漫华丽、诡异奇幻、魔幻神秘和水墨般的视觉享受。他的作品给不少人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些艺术圈大神的入驻,也让大众看到了小红书打造潮流文化平台的决心,看来往后关注艺术家动态不仅仅只靠Instagram了。 小红书、抖音社交媒体崛起艺术环境正向发展 不难发现自疫情开始后,各大艺术机构、艺术家都加快了线上发展进程。 去年12月8日,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独家入驻抖音,并加入“DOU艺计划”,通过平台向更多人传递、分享艺术。今年7月初,蔡国强宣布入驻抖音,并发起了一场2小时的直播,向大众分享“蔡国强:远行与归来”展览内容,整场直播获得百万网友围观;近期,佳士得发布了上半年拍卖总结,并强调成为第一间官方入驻小红书的拍卖行。 种种活跃的事件都在表明,艺术领域与社交媒体的交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交媒体给艺术带来的改变。



谈论社交媒体与艺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Instagram即是一个典型案例。诸如Banksy、村上隆、KAWS等知名艺术家都通过ins积累了大量粉丝。

在Instagram上受欢迎的艺术家 生于千禧一代或者后网络一代的艺术家,更善于借助社交网站的力量为自己博得关注和寻找机遇。例如村上隆与其旗下艺术家MADSAKI就是通过网络来认识而后签约的。

或许正是领悟到社交媒体发展至今已可以实现更多功能,人们开始运用它改变生活方式。正如Instagram绝不止是自拍和晒美食。它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画廊,让观众可以一瞥幕后,看到艺术家如何工作,图片背后的想法是怎样的。这样大众就不仅有机会认识艺术,还能认识艺术家。 国内社交媒体也在往艺术文化领域靠近。小红书也是目前艺术领域攻占的一大阵地,小红书上的艺术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以看展和艺术旅行攻略的体验分享贴。装置、沉浸式展览更容易受到网红们的追捧和青睐,各种时尚达人亦会毫不吝惜地传授拍照心得。




社交媒体上的图片传播,对一场展览有着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草间弥生在西雅图美术馆进行的进行的“无限镜屋”展览,采用了似乎永远不会熄灭的空灵灯光进行展览布置,拥有各种颜色的灯泡,将空间转化为无限繁星空间的彩虹景象。“在宇宙中,有太阳、月亮、地球和数亿颗恒星。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宇宙不可思议的奥秘和无限之中。”草间弥生评论道。

为了让观赏者体验灵魂出窍的经历,并留下当时的记忆,布展时安装了大幅镜面,鼓励观众们对着镜子掏出手机自拍,随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草间弥生的波点状绚丽的星空效果及沉浸式的环境,成为Facebook和Instagram 的最热图片。 这些被观众大量发表到Instagram上的分享,吸引了许多甚至从来不会踏进美术馆的人们前来围观拍照。仅在西雅图一地就售出13万张门票,不仅大排长龙,而且一票难求,成为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热门展览之一,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巡展时也创下惊人记录。

固然提倡运用社交媒体丰富艺术体验,但要警惕只为拍照而将艺术家作品沦为背景板的行为。要使得看展行为变得有意义,观展者需要在沉浸展览中,理解作品涵义与艺术家理念。 另外,专业艺术博主的入驻也占据了一部分,他们或以知识分享的形式进行艺术推广和普及,或以分享自己专业领域的创作和工作为主。事实上,小红书上这些笔记承担了今天很多年轻人艺术指南的功用。


近年来,小红书持续在潮流领域发力,致力于发掘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潮流艺术创作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小众艺术家加入到小红书中,分享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像插画师Li Bolin的画就受到了virgil的点赞关注。

在招募新兴艺术家的同时,小红书也邀请了国外知名艺术家进入平台。这些艺术家就是行走的活招牌,让小红书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艺术创作者也更有信心加入到这个环境中来。 同时小红书也在引领着一些最新的潮流趋势。比如AI仿真技术的运用领域,在流量明星代言行不通的现在,AI仿真人AYAYI也在小红书爆火了一把,承担了一个合格的潮流博主的身份。 AYAYI作为仿真人拥有360度无死角的完美面庞和无懈可击的人设,她自“出道”以来资源就好到让明星都羡慕。她不仅与明星亲密合影,出席了各种大牌活动,还参与到各地的潮流展览中。

AYAYI是天猫合作打造的首个Metahuman(超写实数字人),她在今年5月横空出世,成为众多国际大牌青睐的“优质偶像”。5月20日,AYAYI发布第一条小红书,当天就获得224万阅读、9.3万喜欢和超过4000条评论,随后还收获了一大波二创,很多博主开始竞相模仿AYAYI的妆造。 来自元宇宙的AYAYI,代表了极致的审美和先锋的理念。Metahuman的未来可能性,也将随着线上线下愈发模糊的生活场景的迭代而展开。 不得不说,小红书创造了一个零门槛的分享平台,流行与艺术在其中不断地融合中,吸引着更多专业艺术工作者入驻,同公众一起互动创造,打造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艺术体验。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让艺术下沉同时带来隐患 事实上,现如今以Instagram 为主的社交媒体已成为艺术行业工作者和藏家搜索、发现及推广艺术品和展览信息的重要平台。藏家可以通过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直接接触到自己想要获取的艺术相关信息。 据瑞银投资者观察(UBS investor Watch)发布的报告指出,社交媒体成为了很多藏家发掘艺术品和艺术家的重要渠道。超过半数的收藏家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艺术家并且会考虑购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艺术作品。另据Artsy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1.1%的藏家表示自己曾购买了从Instagram上发掘的艺术家的作品。 在2015年的春季纽约Pulse艺博会上,莱昂纳多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看到艺术家让-皮埃尔·罗伊的作品《Nachlass》,当即当机立断,打电话给画廊将这件作品买下。
2015年莱昂纳多收藏了一幅让-皮埃尔·罗伊创作的科幻绘画
这件法贝热标志性作品的买家称,他是在苏富比的 Instagram 上看到这件作品的。 Instagram和艺术市场的这种关系非常奇妙。一些厌倦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交易和推销过程的艺术家们,通过这个“人人平等”的平台,做起了主导者。艺术圈无聊又昂贵的游戏,在这里变得简单而透明。 原来,艺术家们首先得得到艺术专业人士,比如评论家、画廊或是知名收藏家们的认可,才能获得对外展出的机会。而如果他们没能得到这些支持,那就几乎与普通观众无缘了。而在 Instagram的帮助下,等同于拥有了自己的艺术画廊,他们既是画家又是画商,而粉丝则成为了评论家和收藏家。 Banksy作为公认的信息时代的艺术暴动者,也公开肯定了社交媒体的价值,他认为社交媒体简化了艺术从业者普遍要经历的行业潜规则,把机会把握在了自己手中,应该要好好加以利用。
当然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也不只有正向的评论,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隐患。 知名的艺术网站artnet发表《为什么互联网改变不了无名艺术家的现状?》一文,深入剖析了艺术经销商对社交网络和数字革命的不屑。他们认为:“互联网形成的艺术市场里,是没有人去把关的。当消费者面临着选择,他们只会购买那些更加出名的作品,而不会听从艺术界专业人士的建议。”从当下的艺术市场来看,此话不假。 如此以来,出名的艺术家赚得盆满钵满,而无名之辈仍难以出头。因此在网络大环境中,仍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和个人喜好的坚持,以及对艺术事业热爱进而不断精进的学习态度。 当下,聪明的艺术品经销商们已经瞄向了蕴藏巨大艺术消费潜力的中国艺术市场。由于早些年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被文化课的应试压力所压制。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是缺失的。如果能够让追随者们都爱上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购买习惯,那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这块巨大蛋糕背后蕴藏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2021香港巴塞尔展
对于国内的艺术市场来说,艺术教育和普及无疑是打开通向这块“巨大蛋糕”——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大门的钥匙。而社交媒体上的口耳相传是当前最吸引观众的方式,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之间。基于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人和潜在藏家接近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的社交媒体对于大众的艺术教育和普及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这大概也是这两年来,抖音、小红书对艺术领域大力扶持的原因。超写实风格的冷军、与童年回忆联动的村上隆、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已经先一步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相信在一大批艺术大咖进驻国内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下,未来会有更多艺术从业者在这些平台上里发光发热。
C
不管是国外的Twitter和Instagram,还是国内的微信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带来的深刻变革,艺术界也不例外。当下,嗅觉灵敏的行业领军者已经出发。 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时,我们应该主动拿起话语权武器,在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时刻,趋利避害把握时机创造更多的价值。
- 往期内容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