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 | 十一 ◎ 责编 | 雯子
废话咱不多说,一二三,上热点案例!
六月
1、宋佳封神感言,见证“中女时代”的崛起
事件回顾
6月28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演员宋佳凭借《山花烂漫时》中饰演张桂梅一角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致敬创作团队与人物原型,也向女性创作者群体发声,引发全网共鸣。她说:
“我们选择站在这里,不是因为年轻漂亮,而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创作、有能力成就角色。”
该片段被广泛转发,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小红书热榜,网友盛赞其为“白玉兰历史上最有力量的致辞之一”。伴随宋佳的走红,“中女时代”(指30+、40+女性在文艺表达和文化舞台上的觉醒与发光)成为热议话题。
(图源:读药DY)
意义生成的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强调理性话语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但在数字时代,情感话语、审美表达同样构成了“另类公共领域”。宋佳的演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她用质朴而不妥协的表达,将女性创作的专业性、情感劳动与生命经验转化为公共叙事资源,开辟了一个“女性共鸣空间”。
这一空间不是对抗性的,而是情感性的、协同性的,是“共感话语”(affective discourse)逐渐取代“理性辩论”的数字传播趋势的一个鲜明例证。
“言说能动性”:女性在语境中的身份重塑
言说权从来不是单一拥有,而是在互动中生成。Judith Butler在其“话语能动性”理论中指出,个体在被规训的话语中也有可能通过重复与变奏,达成对身份的重塑。宋佳的感言正是一次“非典型女性发言”——她不再温婉、回避、服从,而是“代言”“发声”“站出来”,通过强调“创作能力”“作品价值”将中年女性从“边缘客体”重新置于“叙述主体”地位。
她的话语,是对性别-年龄双重规训的一次象征性破解,是被规训群体通过发声主动参与身份建构的过程,正如Butler所提到的:“说出来,才得以存在”。
2、当“瑜伽裤”成为新的污名化标签
事件回顾
近期,“县城瑜伽裤”一词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争议。它并非指代服装本身,而是部分网友对生活在非一线城市、追求时尚与健康生活的女性的恶意标签化。这些女性因热衷瑜伽、骑行等活动,穿着瑜伽裤,被一些网络言论污蔑为“县城名媛”“捞女”,甚至被编造低俗“教程”和不实谣言。这实质上是一场针对特定女性群体的网络污名化浪潮。
厌女症、地域歧视与“淫秽性团结”
“县城瑜伽裤”的核心是厌女症(Misogyny)在网络空间的再生产。厌女症是一种系统性偏见,通过语言、符号将女性贬低、物化。“瑜伽裤”被恶意性化,穿着者被简化为“性符号”,剥夺了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和着装自由,合理化了对女性的攻击和荡妇羞辱。
齐泽克指出,人们会通过分享低俗言论或共同偏见,来确认彼此的“主体地位”并建立隐秘的“团结”,这被称之为“淫秽性团结”(Obscene Solidarity)理论。在此事件中,部分网民通过制造传播污名化言论,强化自身身份认同,将女性作为共同的贬低对象,形成一种基于父权意识形态的“兄弟会”式“团结”。
(图源:微信公众号“她刊)
该事件还显著反映出地域歧视与污名化传播的交织。将“瑜伽裤”与“县城”绑定并赋予负面含义,既是对女性的歧视,更是对“县城”人群和生活方式的贬低,暗示一种城市中心主义和精英主义心态。这种地域偏见通过网络放大,形成对特定地域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加剧城乡心理隔阂。
应试小技巧:
“县城瑜伽裤”是新闻传播学考研中媒介素养、网络伦理、性别研究、污名化传播、批判理论等知识点的典型案例。
媒介素养:体现公众对网络谣言辨别能力不足。
网络伦理与法律:涉及网络暴力、名誉侵权、平台监管责任。
性别研究:分析厌女症、女性污名化与反抗。
3、年轻人爱上“小甜水”,精酿酒场变“果茶局”
事件回顾
2025年夏天,精酿啤酒悄然完成了一次身份切换。超市货架上,“冰糖葫芦味”“桂花乌龙”“柠香单丛”等五颜六色的果茶精酿迅速替代传统青岛、雪花等品牌,成为年轻人酒杯中的“新宠”。从啤酒老厂到新锐精酿品牌,一场关乎甜味、香气与颜值的饮酒风潮正席卷新中产。
媒介消费、审美资本与新型感官规训
消费社会与拟态需求(鲍德里亚):小甜水的“精致包装+甜口+文艺命名”建构出一套消费意象,与其说是满足口腹之欲,不如说是满足审美与社交的需求。这些产品是模拟的“仪式感”,满足Z世代对“情绪价值”与“身份认同”的投射。
文化工业与口味同质化(阿多诺 & 赫克海默):精酿品牌正将个性与创意“标准化”,用营销语与包装话术取代传统酒文化知识,从而“驯化”消费者的品味,不再鼓励专业品鉴,而是迎合甜、好看、易发朋友圈。
新媒介环境下的注意力争夺战:在内容平台主导舆论空间的当下,小甜水精酿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能发内容”的物。命名如“已读不回”“班味退散”主动嵌入了社交网络话语体系,是典型的“消费即内容”表现。
拟态环境的“软饮真相”:传统酒桌文化与阳刚叙事逐渐弱化,甜口精酿、网红酒馆、限定包装等符号重新定义了“饮酒”这一行为,也映射出职场年轻人对社交压力、焦虑调节的柔性抵抗。
考研关联知识点提示
传播学理论分析题:以鲍德里亚“拟像”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概念、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等解释新消费媒介如何塑造“甜饮式酒精文化”。
媒介文化现象论述题:可结合“审美经济”“媒介景观”等概念,分析小甜水如何通过设计、命名、社交传播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社会热点与公共议题分析题:可关联“Z世代职场状态”“消费主义与文化身份认同”等议题,从社会心理与消费驱动力出发进行剖析
(图源:Vista看天下 )
五月
1、⻩子韬的卫生巾品牌15分钟售出19.5万件
事件回顾
2025年5月18日,黄子韬以品牌主理身份正式推出卫生巾品牌“朵薇”。当日直播首发,仅用15分钟就卖出19.5万件,30分钟售出45万件,直播间订单超80万,最终GMV超过4000万元,库存迅速售罄。
(图源:中国蓝新闻)
性别权力重构中的“他者代言”
朵薇事件是“男性代言女性身体”的典型体现。借用女性身体经验作为公信力来源,实质上体现了“权威话语的他者化”——产品可信与否不再依赖女性集体声音,而是取决于男性的表达与情感展示。性别不是“本质”,而是“不断被建构的表演”,而此处的表演者却由女性被替换为“懂女性的男人”。
黄子韬用“我亲自帮妻子擦地上的血”来证明对产品的理解,本质是将女性的生理经验外部化为“男性照顾者”的人设叙事,使得女性身体经验再次被“管理”与“代言”。
媒介事件的拟态现实与信任困境
黄子韬发布会既是一场产品发布,更是一场叙事表演——卫生巾的技术细节并未被真正详解,反而是“妻子的试用”“直播间的惊讶反应”“产品像极了小内裤”等片段成为焦点。
而信任危机的根本在于:女性群体在选择私密用品时,需要“专业-亲身-真实”三重信任,然而流量化营销割裂了这一链条。
其实我们更该问的是:谁有权定义“为女性设计”?谁又真正听见了女性的声音?
考研关联知识点提示
在性别传播学视角下,可结合“男性凝视”进行分析。男明星以“亲密伴侣”身份替女性代言卫生巾产品,本质上是一种“他者权威”的建构过程,强化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经验的话语控制与规训。
从媒介文化研究出发,产品发布会不仅是一场商业行为,更是一种“媒介事件”。
在消费社会分析框架下,可引入“情感资本主义”与“粉丝经济”的概念。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已让位于偶像所代表的情感价值,销售行为演变为粉丝对偶像的忠诚实践,凸显“她消费”市场被符号化、人格化运作的趋势。
从媒介信任与危机传播角度切入,卫生巾行业在“315事件”后信誉受损,黄子韬团队以“男性主理+透明工厂+直播营销”试图重构信任机制。这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危机公关路径,但其可持续性和公信力仍面临质疑。
2、人类对闲鱼的开发不足1%
(图源:网络)
近期,闲鱼平台上涌现大量“奇葩”服务,吸引网友热议。有人代叫醒、代排队、陪聊、虚拟树洞,甚至帮人找宠物、跑腿取号……这些原本不属于商品范畴的“情感劳动”“时间碎片”迎来了流通与定价,使闲鱼被戏称为“互联网最大的黑市”。平台用户感叹,“人类对咸鱼的开发不足1%”
从“零散劳动”到“价值再造”
商品逻辑与非标创造:劳动的再编码
传统经济忽略“叫醒服务”或“情感倾诉”的市场潜力。但在闲鱼上,这些非物质性消费被重新编码为可交易的“零散劳动”。正像经济社会学指出的——劳动价值不再仅由体力或智力决定,还可能来自情绪、时间和社交的价值转换。
信任机制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闲鱼通过“闲鱼号”与信用评级机制,让用户能够相互交易非标准服务,如代排队、取号、陪聊等。这种“信任即资本”的逻辑跨越了物品市场,进入了情感与时间市场,为“平台信任治理”提供新案例。
兴趣社区文化与情绪定价
根据36氪的数据,闲鱼超过45%的交易与兴趣相关,平台构建了极强的“圈层文化”。从代购AI会员,到远程陪聊、中介情绪服务,这些奇葩交易满足的是“心灵共鸣”与“即时陪伴”,不是传统功能,而是消解焦虑、寻求理解的情感消费。
四月
1、《蛮好的人生》热播,观众共情“命苦研究生”
热点事件
2025年4月17日,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都市情感疗愈剧《蛮好的人生》在优酷与CCTV-8黄金档上线。该剧以快节奏、烟火气与现实主义情感题材为特色,迅速获得年轻观众关注。尤其是研究生角色“王雪”引发广泛认同,小红书上多条笔记称:
“25岁文科硕士,还要给导师打杂”、“快毕业却被换导师,被说和导师‘有一腿’”……这一情节直击现实,引爆“命苦研究生”群体共鸣
角色共情与现实投射
制共情机与媒介接触
“王雪”作为年轻女性研究生的形象,以“打杂”“被误解”“学业焦虑”为标签,引发大量观众共鸣。当观众看到与自身经历高度重合的角色时,更容易投入情感,并形成情绪连结。这种深度共情不仅是对剧情认可,更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焦虑。
Generation Z 的身份认同
王雪的命运映射了当代“30前焦虑”群体的焦虑:学历高却无用、心理不被理解、职场无权感。小红书平台上的分享,强化了年轻观众的“集体自我叙述”,使剧集话题具有更强的文化符号价值。
2、12306推出宠物托运功能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事件回顾
2025年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如G119/118、G121/122等10趟列车)上线宠物托运功能,通过12306客户端提前两天预约。被允许托运的宠物为健康猫犬,体重≤15 kg、肩高≤40 cm,采用“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模式:宠物存放于带空气循环、监测系统的专用运输箱,并置于专门的快运柜,工作人员每两小时巡视并提供饮水,主人无法中途探视。
宠物经济中的制度与文化融合
制度回应与公共需求升级
铁路宠物托运是对“人宠共居”社会现实的政策回应。随着“宠物家庭”成为主流,平台从公共服务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体现媒介制度的适配力与社会需求导向。这是公共政策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典型案例。
媒介工具理性与技术治理
这一服务深度利用数字治理与技术手段(如12306预约、运输箱实时监测),体现了媒介工具理性(Weber式技术化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扩展。服务设计结合隔离、安全、信息透明,强调效率与可控性。
三月
1、考研名师的“造神”与“崩塌”
热点事件回顾
2025年3月,“考研英语名师”田静因拒绝公布考试成绩,并在社媒上删除“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历信息,引发广泛质疑;不久前,另一名师何凯文因P图造假成绩(虚报考研英语一89分,实际71分)被逼道歉并遭暂停授课。这些风波揭示了教培行业背后“网红教师”裂痕。然而与之对立的是另一位考研英语老师刘晓艳——因直白、情绪化风格逆势走红,甚至形成“追星”热潮,显示“未塌房”网红对市场依然具有强大吸引力。
教培网红机制的光环与断裂
“造星”逻辑与符号权力
教培行业的“网红名师”依靠外形、口才与营销包装赢得粉丝与信任,然而,名声若建立于“假成绩”“虚学历”之上,一旦被揪住,本质上是符号资本的快速崩溃。
粉丝经济与“饭圈式教学”
何凯文、田静等人通过社交平台聚集大量粉丝,但在成绩或学历话题上出现“翻车”,其粉丝基础迅速分裂。这正体现出“粉丝经济”模式”的弱点:粉丝的忠诚常基于偶像人设而非教学内容,一旦偶像价值被打破,粉丝的支持也会崩盘。
2、乡村咖啡馆兴起:青年乌托邦还是消费主义幻象
3月28日,“村咖”(乡村咖啡馆)登上小红书热榜,引发热议。全国乡村咖啡馆数量已突破4万家,其中浙江安吉县60万人口县城拥有300余家村咖,人均密度甚至超过上海。安吉以“咖啡+自然景观”“咖啡+老宅改造”为特色,将废弃矿坑、山间瀑布等空间打造为网红打卡地。典型店“深蓝计划”单日售出高达8818杯,游客量激增,带动乡村旅游及集体经济增收。
文旅融合与媒介景观建构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
“村咖”模式是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实践的具体体现。安吉以“村+咖啡+文创”模式实现乡村空间再利用,并推动村民入股分红,“两入股三收益”模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契合国家推动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路径。
媒介景观中的“社交打卡”与体验经济
“咖啡店+景观”构建的“媒介景观”成为在线分享的焦点。社交平台使村咖成为视觉符号,城市用户前往拍照分享,实现乡村体验的再传播。视觉经验被消费,成为展示的媒介内容。
二月
1、“高能量老人”系列vlog走红
热点回顾
近来,“高能量老人”类 vlogs 在网络上走红,成为短视频平台新的热门赛道。如“90 岁梅英阿嬷”视频每天凌晨起床干活忙碌,从做饭到太极到手工,生活节奏堪比年轻人。一类视频主题是“从鸡打鸣干到狗睡觉”,网友称年轻人看到这些内容都自愧不如。这类高强度、充满活力的老年日常,通过鲜明反差与真实记录吸引大量关注与粉丝
年龄、媒介与意义再造
年龄反差与符号权力的转换
这一现象反转了主流媒介中“老年=衰弱”的刻板符号。“梅英阿嬷”的日常视频通过时间叠加、劳动密集、行动节奏快等形式建构了一种“老年生产力象征”,成为一种新的“符号资本”。
媒介叙事中的代际投射机制
老年博主的形象激发了年轻人的代际映射心理:一方面是对“自己不如老人的效率”的自我批评;另一方面可能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情感投射。这与传播学中的“心理投射模型”一致,即人们看到影像中他者的生活,往往会“代入”自身感受,从而形成情绪共鸣与行为反思
2、余答应饰演者直播时谎称肇事逃逸
事件回顾
曾在《甄嬛传》中饰演“余莺儿(余答应)”的演员崔某某,在直播中自曝曾酒后无证驾驶、拍戏期间肇事逃逸,语气轻松、细节丰富,引发广泛关注与谴责。网友一度质疑其是否主动自首。2月13日,@东阳公安发布警情通报,明确指出崔某某的直播内容为虚构,其行为为博眼球、吸引流量,已构成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一事件随即引发公众对于“流量至上”“演艺圈虚假人设”等现象的激烈讨论。
“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里,信息的丰富意味着其他资源的匮乏——而信息所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
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逻辑的异化。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早就指出:信息丰富时代,真正稀缺的是注意力。在社交媒体流量逻辑主导下,内容创作者乃至明星博流量的方式不断“卷上限”,逐步走向极端叙事、虚假陈述,形成“低成本造假、高收益曝光”的负激励闭环。崔某某正是在这种“失控传播”结构中,为博关注不惜制造公共舆论事件。
媒介伦理的断裂与规训机制缺位。在传播伦理学视角下,信息发布者对信息真实性负有基本责任。崔某某事件暴露的是新媒体时代“去中介化”传播路径下的监管真空——传统机构媒体中的审查机制被绕过,平台在算法驱动下以点击与互动为核心,伦理底线让位于内容效果。这一结构性失衡,才使“戏精直播”频频上演。
一月
1、李明德“手撕”剧组引热议
事件回顾
2025年1月4日,演员李明德在微博公开发文,指责电视剧《三人行》剧组中的不公平对待。他称男一号马天宇耍大牌、缺席围读且迟到迟报,而自己却因被指“耍大牌”遭解约。
随即,这一爆料在网络上迅速发酵,网友纷纷为他打call,李明德一夜涨粉千万。然而随着其直播被封禁,事件也出现反转,涉事双方纷争复杂,公众舆论逐渐分化,真相扑朔迷离。
社交平台充斥关于“劳资矛盾”“明星工作伦理”“平台审核标准”等多维议题,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从意见表达到代际共鸣的结构动力
劳资语境与“打工人”表征的媒介共鸣
李明德自我定位为“被解雇的演员工作者”,其讲述触动观众的“弱者身份”。根据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Frame Theory),他把个人遭遇置入“劳动与压迫”“正义遭侵”语境,让大量同为“打工人”的年轻观众产生角色共鸣。这种“身份框架”的构建,使个体言辞激活集体情感模式。
平台介入与内容治理的叙事张力
李明德后来直播被封禁事件揭示平台的监管边界——当公众言论触及敏感或未经证实内容时,平台可能强制干预或限制表达。这反映出“平台内容治理与言论自由张力”的典型议题,背后折射出网络舆论管理中的权力边界争议。
2、#努力羞耻症很严重怎么办#词条上热搜
事件回顾
2025年1月11日,微博热搜词条“#努力羞耻症很严重怎么办#”引发大量关注,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4000万,引发众多年轻人共鸣。“努力羞耻症”被网友定义为:个体在努力时会感到羞耻、回避他人视线,甚至害怕他人知道自己在努力。一些人表示,自己在图书馆学习时宁愿伪装成“摸鱼”,在健身房也尽量不表现得太拼命,担心自己显得“太刻意”“太用力”,仿佛在“证明自己不够好”。这一群体现象从社交平台蔓延至现实生活,成为数字原住民代际中的新型情绪文化。
“努力羞耻症”的出现,实质是青年群体在注意力社会与情绪资本博弈中的自我防御。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某些社会行为因被特定群体赋予了象征性意义,而获得优越地位。在当前青年社交语境中,轻松、自洽、不费力成为稀缺的“审美姿态”,而“努力”则常被解读为缺乏天赋、焦虑求成的代名词。
此外,美国传播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论”也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表演机制。在社交媒体构建的“前台空间”中,个体如演员般呈现“精致的自我形象”。当“努力”的形象被认定为“功利表演”或“内卷象征”,青年人便选择退回“后台”,隐藏真实情绪,塑造一种“我并没那么在意”的轻盈姿态。
而“努力羞耻”的深层逻辑,也可与“反优绩主义”文化潮流相连。在新一代青年中,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绩效至上”“奋斗决定一切”的线性成功叙事。当“成功=努力”的逻辑不再被普遍接受,个体的努力不再成为值得宣扬的内容,而是带有某种“卑微感”的自证工具。这不仅是一种心理错位,更是结构性焦虑的反映。
图均源于网络,侵删
如果你现在大一/二,或者大三急于想要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抑或是研究生学术小白,想精进自己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那么胡师姐带你学这个,保准有用😏
点击图片即可直达文章👇
26级新传考研全程班进行ing~
快加入我们大部队吧♥
🌈
胡师姐新传考研团队连续8年带出状元学员!硬核辅导实力杠杠滴!
状
元
喜
报
胡师姐辅导班的状元学员包括
25级北大新媒体总分状元
25级清华国新初试状元
25级清华国新复试状元
25级清华学硕总分状元
24级北大新传国新总分状元
24级北大新媒体总分状元(港澳台)
24级清华大学新传数双初试状元
24级清华新传国新初试状元
24级清华新传国新复试状元
24级清华新传学硕总分状元
23级北大新传总分状元
23级北大新传初试状元
23级北大新传mjc专业课总分状元
23级清华新传普新初试状元
23级清华新传国新初试状元
23级清华新传国新总分状元
23级清华健康传播总分状元
23级清华健康传播复试状元
23级清华新传普新复试状元
23级清华学硕专业课总分状元
23级北师大新传专硕复试状元
23级北语新传学硕初试状元
23级北语新传学硕总分状元
23级深圳大学新传学硕复试状元
23级黑龙江大学新传专硕复试状元
22级北大新传专硕复试状元
22级清华数据传播初试状元
22级清华数据传播总分状元
22级清华传媒实务与创新总分状元
22级中大新传专硕小方向初试状元
22级中大新传专硕小方向复试状元
22级中大新传专硕小方向总分状元
22级华南师范大学新传学硕初试状元
22级厦大港澳台新传专硕总分状元
21级北大新传专硕复试状元
21级清华新传专硕小方向总分状元
21级北京交通大学新传学硕总分状元
21级北京邮电大学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状元
(两门专业课260分)
21级北京印刷学院新传专硕复试状元
20级北大新传专硕总分状元
20级北大新闻学学硕总分状元
20级北大传播学学硕专业课总分状元
(两门专业课244分)
20级北大新媒体专业课总分状元
(两门专业课246分)
20级北大新媒体专硕复试状元
20级北大港澳台传播学硕总分状元
20级北大港澳台新传专硕总分状元
20级清华新传专硕初试状元
20级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状元
(两门专业课263分)
20级中山大学传播学硕总分状元
19级北大新媒体专硕总分状元
19级北大新传专硕初试总分状元
19级北大新闻学学硕初试状元
19级人大新传专硕状元
19级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状元
(两门专业课247分)
18级北大健康传播总分状元
14级北大新传专硕总分状元
(以上仅呈现状元学员,其余未展示)
👇
扫码即可添加助教老师咨询/报名
新传考研/保研/考博课程详情
还能进新传考研/保研/考博交流群
群内有老师答疑、分享考情资讯~
❗重要提示:最近微信推送机制更新,不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公众号,不仅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看不到精选的封面大图。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不错过每一个考情信息、干货分享、白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