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越来越多品牌在做海外网红营销时,最先面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投红人”,而是“去哪投”。尤其在TikTok和Instagram之间左右摇摆时,选错平台,轻则内容哑火,重则预算打水漂。
映马传媒在与多个品牌合作中发现一个共性误区:不少品牌仍把“平台只是渠道”当成投放逻辑,却忽略了不同平台背后内容算法机制的本质差异。
而这个差异,正是决定海外网红营销能否真正“出圈”与“沉淀”的关键。
TikTok仍是2025年内容爆发效率最高的平台之一。它的兴趣推荐机制,决定了只要视频够“好看、爽感、反转强”,就能被快速分发到海量新用户面前。
这正是为什么TikTok在新品上市、品牌冷启动、活动节点造势上更有优势。例如美妆品牌E.l.f在TikTok推出的#eyeslipsface挑战赛,仅7天播放量突破20亿,而背后仅用了20位中腰部红人联合发力。
但它也有一个“短板”——内容生命周期短、互动关系弱。一条视频火了两天,第三天就没人记得你是谁。
所以它更适合以下场景:
- 需要快速引爆的新品
- 有活动节点(如节日促销)
- 目标人群偏年轻(Z世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在跑完TikTok之后,还会选择IG进行“第二轮沉淀”。
与TikTok主打“内容即爆款”不同,Instagram更像一个内容资产沉淀池,它以图文、Reels、Story等多种形态持续强化品牌认知。对于要做品牌长期经营、需要构建视觉风格一致性的企业来说,Instagram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内容阵地。
Instagram平台在2025年新增了“推荐型Reels互链”功能,提高了品牌账号内容的分发效率。尤其对图文美感、视觉IP要求高的品类,比如时尚、家居、珠宝、生活方式等,更容易建立出辨识度强的品牌页面。
从社交行为上看,Instagram用户的互动更像是“朋友之间的慢关系”,Story打开率普遍高于TikTok的私信互动,品牌账号的粉丝复购率也更高。
尤其在私域建设层面,Instagram允许品牌直接通过DM(私信)沟通,甚至引导用户加入Broadcast群组,实现内容传播→用户转化→关系维系的一整套闭环。
对于大多数海外品牌来说,“只投TikTok”或“只做Instagram”已经不足以支撑完整的网红营销体系。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
TikTok拉爆第一波流量,Instagram做第二轮沉淀。
比如,某潮流配件品牌新品上线前,先用TikTok 20位达人拍摄极简测评和试戴挑战,7天获得超500万次浏览;随后将达人内容同步在品牌Instagram账号发布,并由4位风格博主进行精修图+短评输出,引导用户关注品牌主页和官网跳转,最终完成品牌认知+社媒粉丝增长+站外引流的三重目标。
这类组合打法越来越成为“标配”,而不再是“选一个就完事了”。
InsMark在复盘上百个品牌投放案例后发现,那些效果最好的品牌,有一个共同特征:从来不单靠平台流量做判断,而是先做内容预设,再匹配平台机制。海外网红营销的关键并不在于平台谁更大,而是你的内容适合谁的分发逻辑。如果你想要的是短时间内获取认知爆发,那TikTok无疑是最优入口;如果你更重视长期品牌资产建设和用户关系维系,Instagram更能撑住品牌的长期成长。而真正成熟的品牌,会懂得“分工协作”,而非孤注一掷。